我的易武印象—古董茶与易武正山
导读:作者“陈智同”是《深邃的七子世界》作者,西双版纳州茶产业顾问,版纳经典名人,第一届至第五届国际印级茶会主讲人,茶艺、普洱壶艺顾问兼专栏作家。
我个人认为现今易武山的行情,源自于新的原料来源与新的生态。刮风寨与国有林的茶叶之所以会成为今日易武的龙头,主要还是因为原始条件优于现在的汉寨。其实早在易武曼撒一带,就一直有资料记载指明,在曼撒一带保存有几十亩树围超过一?五米,树高达廿米左右的人工栽培型茶园,相传为濮人所种,直到清乾隆初年开始,汉人进易武,开发新茶园、改造老茶园,以汉人种茶的观念在易武开辟了最适合茶叶生长的茶地,并开山立寨,这也是汉寨的由来。自一九一八年之后逐步达到巅峰,茶叶主销莱州及香港,也做一些边销茶,例如紧茶,制作的茶饼曾经上贡朝廷,奠定易武百年的传奇。
许多的私人商号也在民国时期发展,较大的有同庆号(刘葵光)、同昌号(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同兴号(向质卿)、泰来祥(黄卫中)、福元昌(余福生)等都是流传至今、动辄价格数十万的商号。这些令后世玩家神往的茶品,原料多半来自汉寨,足见当年汉寨的原料,必然与现今的原料在品质上有差异。
以福元昌号来说,其旧址位于易武老镇,其选用的原料应该来自现今麻黑、落水洞一带,从易武镇到麻黑、落水洞这十几公里的沿线,便是当年的正山。从品饮福元昌号的经验来看,除了古董茶带的药樟香之外,其易武特有的酪酸,依旧保留得十分完整,喉韵中上,香气特征不明显,与落水洞的原料表现接近。
从保存状况良好的福元昌饼茶来看,许多硕长的条索足证面料并非春茶,可以看出福元昌号使用原料在时间上的多元性。既然时间具有多元性,那么地点也必然具有多样性。以现今易武的温度及全球暖化的条件,春尖及秋尾茶的条索,尚有短小韵重的特色,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易武,温度必然远低于现今,所以福元昌号会出现这样的条索,其所使用的原料在时间上,必然不局限于春尖、秋尾,应该有使用到条索较长的春尾茶或秋初茶。
虽然在古董茶很多的标示上,都有采办春尖之说,但这样的条索在现今不会是春尖,更遑论一百年前的易武,所以我认为纯料这个概念至少在福元昌号不会出现。我们只要把福元昌拆散之后,观察其条索的差异,就可知道其收料的跨期大概有多长。有这样的现象其实也很正常,我们不能期望当年的马帮可以像今日的火车一样随时来随时走,所以在运输不便的条件之下,收料的跨期较长也可以理解。
我在很多的记载上看到对收料时间的强调,却没有对收料地点精确的说明,以现在的纯料观点来看,易武正山的观念太模糊,应该以山头来做为纯料的地点说明较为合理。我也没见到当年香港对普洱茶的要求是以山头的纯料做为品质的要求,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纯料应该是新的观念,那到底纯料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这问题也很容易理解,自从2004年开始,班章和易武的原料开始崛起后,价格一支独秀,还是一句老话,易武的概念太模糊,因为易武包含了太多的山头,与班章只有一个寨子的观念并不相同,所以在2004年的时候,易武并没有办法像班章一样火爆,直到刮风寨和国有林崛起后,价格才逐渐走扬。
所以我认为纯料的概念来自于班章,因为只有强调纯料才能让消费者认同高价,更重要的一点是班章的数量太少,假的班章太多,纯料成了消费者的唯一要求。山头的不断崛起,造成很多个性化的行销,例如今日的茶王树寨、弯弓寨、同庆河,都慢慢地走向纯料的诉求,这也是原料逐步高价化的趋势使然。
为什么当年创造古董茶传奇的汉寨在今日无法成为易武的龙头?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汉寨的管理太好,在制作上重形和不重味,茶树普遍矮化,摘采数量过多,使得滋味下降。更重要的是小树茶在汉寨也十分地普遍,这也是汉寨品质走下坡的原因。
我认为如果以一百年前汉寨的生态条件,无论是麻黑、落水洞、易比、大漆树、高山,也会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再加上我亲自踏勘过这些汉寨,汉人在选择茶地的观念十分合理,无论在日照系数及茶树的分布上,都具有传统技术的概念。现在只有在气候发生旱象的时候,或者是茶叶发生短销的时候,汉寨的品质才会展现当年的风貌,所以汉寨现今的状况,人为因素占大多数。
我常说汉寨的管理太好,这种现象在法国的梅铎,也是存在的,只是法国的管理是着重品质的管理,并不完全被巿场供需所左右,也不在数量上求成长。在法国浇灌葡萄树是犯法的,很多的葡萄园甚至用塑胶布覆盖在园地上,保持微旱的状况,这与现今易武追求数量的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一样的管理,结果大相迳庭。
汉寨未来的发展,可能要等巿场成熟后才可能发生转变。我要说的是,傜寨之所以在现今较汉寨火热,最主要还是由于管理较少,再加上杂生林中茶树的分布太散,天生天养,不具备管理的条件,很多自然生长的茶树并非长在最佳的位置上,日照系数较弱;再加上傜族的制茶技术稳定性远不如汉寨,在客观的条件上远不如一百年前汉寨的观念,但由于摘采数量较少,滋味和口感都远优于汉寨,才形成今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傜寨的开发时间远比汉寨还要早,摘采的难度也较大,在早期实在没有开发的必要,汉寨的衰退给傜寨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我们许多喜欢易武茶的茶人所必需要思考的。
所以我认为,杂生林的观念符合《茶经》一书的记载,未来像同庆河这样的国有林必然会成为焦点。我们今日在选择收料时间的严格性,并不逊于一百年前的古董茶,在地点的选择上,其生态的状况也不逊于一百年前的古董茶,我认为我们是有机会制作出在品质上和观念上胜于古董茶的茶品,这还是取决于制茶人的执着及对品质的追求。收料制茶需要理想性,没有理想与坚持,便很难做出滋味十分优越的茶品,如果想要赚钱,我认为贩卖大货更快。
百年传奇并不孤独,有待后人来重现。最后又两句黄埔军校当年的对联来互勉:「升官发财请到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传奇在前,理想在后,让我们一起共同追梦。
上一篇:易武在普洱茶中的地位
下一篇:易武 易武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精選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