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之地:易武古镇,品味易武文化(二)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优茶而著名。据茶叶质量检测表明,这里古树茶叶品质优良的主要因素是:植被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平衡,大气无任何污染,古茶树、古茶园四周森林茂密,山青水秀,养分充足,极有利于茶树的自然生长。
气候湿热,光、热、水、土自然条件优越,使这里的古茶树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年可发多轮多次,年生长期近10个月,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
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易武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几大类。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它具有厚重的内涵,具有传承的载体,具有流动的血脉,成为不老的精灵。有一首咏茶古歌这样写道:“一百零两片茶叶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了51个精悍的伙子,双数叶化为25对半美丽的姑娘”,这是关于茶创世的传说,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茶崇拜的信仰文化。
图为:易武传统烤茶
自“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茶文化专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众所周知,茶最早是作为药物在百姓中使用的,明代以前叫吃茶,继而叫喝茶、饮茶到啜茶、品茶,其实反映了茶从食用、药用到饮用的演变过程。不管喝也好、品也好,都是吃,唯有吃才最真切,俗到极处乃大雅。在这过程中,有了文化的参与,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茶才渐渐地有了它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具备了形成茶道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当今茶道的本源。茶与禅,看似不相关联,但实际上其源皆在中国。
图为:散落丛林的石狮
易武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易武普洱茶特有的传统生产工艺。唐代樊绰在《云南志》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讲唐代银生府属地诸山产茶,二是讲当时茶叶的生产制作工艺不规范,三是讲烹茶技术独特。到了明代,云南茶为“普洱茶”,制作工艺为“蒸而成团”,当时的云南人,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饮用普洱茶。清代,普洱茶名声大振,易武茶也以其独特口感逐渐显露出其名贵地位,“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随着名重天下,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有了重大的突破。出现了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芽茶、蕊茶、茶膏等计八个品种。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茶等。各种规格品种的茶都有明确的工艺。
图为:新创作的易武古茶字砖茶
千百年来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传统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生产工具、产品标准,甚至茶饮习俗至今都还在延续。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只有当你亲临茶山,走访古茶庄,去体会那种传统、质朴、民族味浓烈的制茶工艺时才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节选曾丽云《易武—古茶第一镇》一书。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精選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